1. 孟尝君是哪国人,你喜欢哪里的方言?
我是河南人,喜欢北京话的拽味儿,喜欢东北话的大碴子味儿,喜欢南方人说普通话的蛮味儿。
北京话给人给带劲儿的感觉,尤其那句“北京人就是爷”,让我终生难忘,方言也特别好玩。
东北话很有意思,有很多经典名场面,每个说东北话的人都像说小品的,很有味道。
南方人的方言听不懂,很神秘的感觉,像唱歌似的,但是南方人说普通话特别好玩,超级喜欢听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虽然可能普通话证难考,特别喜欢他们n、l不分的那种味儿。
北京方言举例鸡贼:小气,吝啬,暗藏私心。砸窑:为了不与大家分享偷偷藏起来。局器:仗义,大方,豪爽。果儿:被泡的女孩。尖果:漂亮的女孩。苍果(或涩果):难看的女孩。戏果: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孙儿:被泡的男孩。尖孙:漂亮的男孩。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东北方言举例1、噶哈:意思是有什么事,干什么去,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决定具体所代表的意 思 2、 咯了盖儿:膝盖 3、 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 埋汰:脏,形容词。也做动词用,埋汰人,比喻侮辱人。 5、 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里闲逛。 6、 唠扯:聊天 7、 唠嗑:谈话,聊天 8、 钢钢地好、钢钢狠:非常好,非常狠。
9、 你装呐:贬义,你在装模做样 10、 的瑟:贬义,指人不好看不雅观惹人生气的吊儿郎当的样子 11、 削:打,暴打。 12、 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 13、 麻溜:快一点儿。 14、 贼:副词,与很、特别一个意思。 15、 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容词。
四川方言举例1: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 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板凳----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太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嬢嬢----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2: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 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涮坛子----是指开玩笑; 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 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刹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 弄归一 ----是指把事做彻底; 整巴实----是指做好; 莫来头----是指没关系; 光董董----是指不穿上衣。
3: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 宝挫挫----不聪明,有点傻; 瓜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 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河南方言举例(X代表写不出的字,数字代表声调)平展(ping42 zhan)—— 形容东西很平,平坦(一般形容床单、桌布、衣服等) XX(sí24 qī42)—— 食物有怪味了,变质了治啥(zhi31 sha31)—— 做什么? / 干什么?弄啥(nong31 sha31)—— 干什么X球(xin31 qìu42)—— 傻蛋瓷器疙瘩(ci42 qi ge24 da42)—— 不可理喻夜个儿(yer31 ge)—— 昨天中(zhong24)—— 好、行得劲(dai42 jin)舒服(河南话中“得”读dai)顶帮(ding55 bang)—— 结实安生(an24 sheng24)—— 老实,不乱动X(kai42或tai42)—— 动词,抓,捉
恁——(nen55) 你;(nen31)副词,那么冇(普通话发音:mǎo;河南地区发音:māo mōu mō mù 均有)—— 没有(粤语中的冇也来自河南话)玉蜀黍 (yu31 shu55 shu南阳话叫包谷)—— 玉米胡嘟(hu42 du24南阳话叫包谷渗shenr24)——稠玉米粥落瓜生儿(luo42 gua shengr24)—— 落花生俺(an55)——人称代词,我,我们抪拉——(bu24 la42)用手来回拨弄;(bu42 la)用手擦。例句:他魂不守舍地抪拉着手中的笔。‖他在朋友进屋前赶紧抪拉了一下桌子上的灰。当故儿(dang24 gu-er42)——故意当碗儿(dang24 wu er ) ——什么时候扁嘴 (bian zuen)-------鸭子
我个人感觉南方的口音和方言很温柔很打动人心,北方的方言和口音非常直爽,让人感觉很好相处,河南的方言特别有辨识度。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很有特色,很有感觉,其实说到最后,还是最喜欢河南方言了,一说出口人家都知道是河南人,我是河南人,我为地处中原的河南骄傲。
加个关注,各地方言说给你听哦!
2. 囯字的释义?
囯 - 释义
1.“国”的异体字。
拼音guó
部首囗
结构全包围
笔画7
解释:
囯 guó
(1)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 《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序》
(7)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9)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姓
3. 靖姓的起源和来历?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公族单靖公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广韵·静》、《通志·氏族略》等史籍记载:“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单靖公,为西周王朝中的著名贤哲,甚受诸侯国人的敬重。例如,据典籍《国语·周语》中记载:“晋羊舌肸聘于周,发币于大夫及单靖公。靖公享之,俭而敬,宾礼赠饯,视其上而从之,燕无私,送不过郊,语说<昊天有成命>。单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曰:‘异哉!吾闻之曰: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其有单子也。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壸也者,广裕民人之谓也。万年也者,令闻不忘之谓也。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单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谓不忝前哲矣。膺保明德,以佐王室,可谓广裕民人矣。若能类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誉蕃育之祚,则单子必当之矣。单若有阙,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他矣。”叔向论单靖公一节文字颇长,而结构极为严整:以“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诗》曰”,引了三段议论,每段议论结构又完全一致。显然,叔向本要论单靖公,却先引其《大雅·既醉》四句,且随文而释,罩向了单靖公之德。叔向对单靖公引用的诗句逐字逐句作了解释,以解周有单靖公,有文王、武王之志,周必兴盛。后来叔向对其诗句的解释,还被汉朝时期著名文豪毛亨所采用。
单靖公逝世后,东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世代相传至今。
4. 餐饮行业让分餐制?
谢谢邀请,分餐制就是把餐分开剩放,1.酒店可以让服务员在餐桌上为顾客分餐,把一道菜给每位顾客一人一块鱼,或者一些菜,这也叫服务升级!2.盒饭也叫分餐,把顾客想要的食物装进饭盒!3.就是大家熟悉的机关单位就餐自助餐。自助餐品种多,每个人都可以自己选食!分餐制对大家都好!
5. 士族是不是源于分封制?
“士族”这一群体的出现和消亡都很有意思,不仅仅成分混杂,其发展脉络在不同的时代里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总体来说,士族的出现和消亡,归根结底在于人才选用制度的变化上。
从“帝师”到“臣属”:士子从游说讲学转入世家传承“士”的出现在春秋时期呈井喷之状,不仅仅有诸子百家这样的学派涌现,还有一些并不属于某一家,但观念却采集了百家之长的人士大放异彩,比如吴起就是先从儒家,后改兵家,最终却做了法家的事情。
而这一时期也是“士”的地位最高的时候,往往担任“帝师”这一角色。
“帝师”并不是具体的官职,而是实际上享受的待遇,诸侯国都开始主动吸纳这些有才学的人入朝为官,甚至可能前一天还寂寂无名,后一天便权倾一国,比如“商鞅”。
而这时候的“士”成分极为复杂:
有如日中天的贵族,比如孟尝君;有家世破落的贵族,比如商鞅;有身家富足的生意人,比如吕不韦;有轻生重义的游侠儿,比如荆轲;有民间苟活的贫苦人,比如苏秦;……
但是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身有一些别人所不具备的本事和学识,而诸侯们也正好需要这些人,两者一拍即合。
那么,这些诸侯们的推崇和倚重,是士族产生的根源,但重点在于为什么诸侯们会重用这些人。
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其一是这些人的本事对家国有大利,但最重要的是其二,他们并不是朝堂上根深蒂固的势力。
只有士族的加入,才能打破原有的势力格局,才能变法图强。
在士族走入权力中枢之前,各国的统治势力其实是公族,宗室、王亲、勋贵一大堆,也深受君王信任,但这些人也往往食古不化,成为变革的阻碍。
所以,诸侯们大力引入士族进入朝堂,凭借君主的支持形成一股能与守旧势力对抗的集体,以此来推动变法的出现。
这才是“士族”井喷的根本原因,不全是因为逐级分封的分封制,但也不是全无关系。
春秋战国阶段不仅仅秦国有变法,其实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变法,都曾经吸纳士族入驻,只不过秦国最有成效而已。
但这种行为也有很高的风险性,一个是如果历时几年的变法最终失败,那么对于国力影响非常大,对于君主的统治也会产生危机;另一个是公族宗室力量被削弱过狠,会导致国家混乱,比如晋国最终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就是因为公族势力被削弱太狠的缘故。
这一时期的“士族”主要的活动就是去各国游说讲学,向君主推销自己的理念,比如孔子就曾经周游列国。
但是,这样的地位在秦朝建立的时候被取消了,秦朝设立了一个叫做“博士”的官职。
这个“博士”其实顾名思义,就是吸纳一些精通诸子百家的人士去研究学问,在早期还有着谏言的职责,只不过后来被打压了。
这一官职的设定就释放了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帝师”不会再出现了,所有的士与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君臣”,没有任何人能凌驾于君权之上。
其实李斯本来也是“士”,但并没有称为帝师一类的角色,终其一生也只是臣子而已。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士”失去了最为崇高的地位,但也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从个人势力开始逐渐发展称为家族势力。
即,“士族”变成了“世族”。
从“割据”到消亡:科举是一把世家的屠刀变为“世族”的士阶层发展非常膨胀,也因为其构成的多样化,所以导致的势力也多种多种,有在朝堂上抱团的官吏,也有地方豪强,还有一些清流士子,这在汉代就已经呈现出“割据”的态势。
所以,古时候的“割据”不一定是地方势力,还有一些隐藏的同盟。
比如汉末三国时代的袁绍就出身这样一个大家族,即“汝南袁氏”,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大门阀。
在汉代,“三公”位高权重,其整体就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汝南袁氏四代里在“太尉”、“司徒”、“司空”三种官职上都有人担任。
而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就要比先秦时期有规程得多,采用了“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但还是以前者为主。
“察举制”这种人才选拔制度是有名额限制的,在汉代以人口来计算,近乎是地方上每十万人有一个名额,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但因为没有一个公开的标准,像“孝廉”这种称号人为因素比较大,所以人才的任免实际上就掌控在地方官吏的手中。
而地方官吏是怎么选拔的呢?他们也是通过“察举制”选拔出来的,只不过年限多了,功劳大了,就会被委以重任。一级一级下来,自然是官越大,在选拔人才上越有话语权。
那么,汝南袁氏这种“四世三公”的家族,在军事、监察、政事三个领域里都做到最大官职,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换言之,汉末时期,全国有极大部分官吏的任免是掌控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手中的。
而这些世家大族要比王朝的命运更为长久,他们无所谓谁当皇帝,更注重自己家族的兴衰。
比如司马懿出身的河内司马氏就是活跃在汉代建立之前的一流门阀。
这样一来,君权就受到了极大的挑衅,士族也从“帝师”、“臣属”等等对家国有利的势力逐渐变成了实质上的“割据”,不利于大一统。
于是,在隋代就出现了“科举制”。
科举“为国选材”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因为察举制、征辟制同样能选出很多良才,选拔出的人士也不比科举差很多。
它真正的作用是抗衡这些世家大族。
隋代短命而亡,有唐一代的科举其实还是以官宦子弟居多,真正寒族出身通过科举进阶的士子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但这种情况逐渐形成定制的时候,寒族士子在朝堂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没有家族需要去顾虑,在很多事情上就能和君主站在一起。
日积月累,此消彼长之下,世家大族在之后的朝代里逐渐式微,朝堂内部的争端也从君权与世族权力的对垒变成了不同势力之间的党争。
从这意义上来说,士族这一群体,从先秦时期的游说讲学到成为世家大族,最高时期就是晋代成为皇族,唐之后因为科举的出现而逐渐衰落。
实质上,随着科举规章的完善,人才选拔有了相对公开的标准,家族势力的衰弱,影响力逐渐消泯,士族已经逐渐消亡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6. 中国历史上哪个省出的名人最多?
山西历史名人震古烁今,不敢说最多,然而,表里山河,人杰地灵,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第一,武则天,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第二,司马光,山西运城人,北宋著名的历史家,政治家,文学家,主编《资治通鉴》。
第三,王维,山西祁县人,唐代大诗人,有诗佛的雅称。
第四,尧,舜,禹,山西人,华夏文明的创始人。
第五,柳宗元,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第六,狄仁杰,山西太原人,唐代名臣,杰出的政治家。
第七,晋文公,山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第八,貂蝉,山西忻州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第九,尉迟恭,山西朔州人,唐代名将。
第十,卫青,山西人,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第十一,霍去病,山西临汾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
第十二,关羽,三国时期名将。
第十三,白居易,山西太原人,唐代大诗人。
第十四,罗贯中,山西清徐人,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著有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第十五,薛仁贵,山西河津人,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唐朝初年名将,著名军事家。
等等,还有很多历史名人,闪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7. 吕不韦扮演怎样的角色?
提起吕不韦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不得不从其生平事迹谈起。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奇货可居
公元前11世纪,吕氏门中出了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吕不韦。
在吕不韦出生之时,卫国日渐衰败。为求发展,大约在公元前265午,吕不韦便来到向往己久的赵国国都邯郸。邯郸城的繁华,让吕不韦眼花缓乱。他一边花天酒地,流连于歌楼舞榭之间。另一边也没有忘记他是为获取财富而来的,是要搜索一种能大大赢利的商品,很快这种一本万利的货物被吕不韦发现了。当时秦公子异人正在赵国为人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派人到对方为人质,多数是为相互联合抗秦 而秦与六国交换人质,则是所谓的 远交近攻的策略。
让异人充当这个倒霉的差使是有来由的,他的父亲安国君原来不是太子,公元前267年,原立太子早逝,安国君才坐上太子之位。然而秦昭王长寿,直到安国君五十三岁时才离开人世。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而异人只是其中一个,而且不是长子又不受宠。异人来到赵国后,在秦赵两国关系友好时,秦王孙异人自然被奉为上宾,可一遇两国关系紧张,他就成为阶下囚。
初到邯郸,吕不韦就听说有一位秦国贵族困居在此,经过多方探听,他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关系、目前处境及其他方面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来,当吕不韦见到这位落魄的王孙时,凭他多年经商的经验,一眼就看出:多方寻觅的宝贝就在这里!不由脱口而出,留下一句名言:此奇货可居。吕不韦赶回家票告父亲,自己找到了可赢利的奇货。
公元前262年,吕不韦又一次来到邯郸,他来到了异人的住所,与异人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并说他愿意倾其所有资助异人实现远大抱负。异人听后感恩戴德地说 如果您的计划能实现,我当了秦国的国王,秦国一定归我俩共有!
吕不韦与异人敲定后,立即照计划执行。他先拿一部分钱财供异人结交宾客、朋友,以积蓄力量,准备回国夺权。而吕不韦自己则携带奇珍异宝,向西奔秦而去。来到秦国,他很快就结识了受宠的华阳夫人的胞弟阳泉君,向他们游说了一套可以使他们避灾得福的办法。当吕不韦将在邯郸与异人策划的方案和盘托出时,阳泉君大喜,急忙转告姐姐,使华阳夫人明白?以色事人,不能长久,年老色衰就会失势的浅显道理。
无子的华阳夫人于是决定收异人为儿子,并诱劝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既然地位变了,异人当然不能再当人质了。吕不韦施展他游说的本领,使赵国同意送异人回国。正当异人和吕不韦欢天喜地打点行装准备回国之际,不料秦赵间长平之战发生了。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二、献邯郸姬
当异人再次被围赵国时,正逢长平之战,吕不韦也找不到逃难的机会。在此期间,吕不韦又成功做成了一笔交易。
在邯郸,吕不韦早就选中了一个姿容艳丽又善歌舞的年轻女子与其同居。一天,当这位邯郸姬告诉吕不韦己怀孕时,他计上心来,当晚就请异人到自己住宅饮酒。
贪杯好色的异人得知,欣然赴约,席间见到风流、艳丽动人的邯郸姬陪酒,立即就被迷住了,当即向吕不韦提出将美人赠给他的要求。假装盛怒的吕不韦日后主动将美姬送给异人,使异人感激涕零,把肚怀吕不韦孩子的邯郸姬接回住所,过起了恩爱的夫妻生活。公元前259年正月,邯郸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 政,称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这是吕不韦的义一笔投资,它的效益要在异人下一代国君身上收回。
赢政诞生给历史留下了千古之谜。一些记载说,秦始皇的生母嫁给异人之前,就己怀着吕不韦的儿子,这是精心设计的。另有记载说异人之妻 大期而生子政。大期超过十二个月,所以不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乃是当时和后来恨秦始皇的人攻击、污辱之词,不足为据。可是仔细考查吕不韦和秦始皇的一生,以及后世的有关资料,可以肯定后一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因为:第一,证明赢政和吕不韦关系非同一般的记载不仅是一、二处。第二,即使邯郸姬大期而生政,也不能排除们有血缘关系的可能。因为吕不韦与邯郸姬的私通,并未因她与异人结婚而中断,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赢政继承王位之后。
异人在邯郸娶姬生子,乐不思蜀。谁料风云变幻,这期间战争又发生了变化,给己淡却回国之心的异人归秦创造了条件。
当时秦军正乘胜进攻邯郸,白起率领得胜之师攻击,赵国的覆灭已指日可待。然而当白起攻克上党后,等待秦王发出进攻命令时,秦国内部矛盾产生了。白起迟迟末接到发兵的命令,因而失去占领邯郸的机会,但被困在城中的异人却因此避免了一场厄运。在吕不韦和他用钱财结交的宾客的帮助下,异人成功地逃出了赵国。而邯郸姬和幼小的儿子却留在了邯郸,在豪门势力保护下,才幸免于难,没被赵王捉住。
三、相国擅权
公元前 251午,长寿的秦昭王去世,苦等王位的安国君继位成了孝文王。昭王去世,吕不韦极为高兴,因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另一个欢欣鼓舞的人是异人,他因父亲孝文王继位而成为太子,离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
可惜这位待位多年的王储,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迷恋华阳夫人的女色而身体虚空,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坐王位三天便碎然死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
随后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随即进入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展示他的个人才华。
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吕不韦而发:以吕不韦为本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十二个县为食邑。诏令一出,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国大政实际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上,国王只是 丞相意志的传声筒。秦国由此开始了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影响深远。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民。
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喜讯,与庄襄王分别六年、留居邯郸的娇姬和稚子从赵国回到了咸阳。这无疑也是吕不韦安排的结果。
回到奏国的邯郸姬仍美艳、妖冶,淫荡不减当年。庄襄王见美姬回到身边,自然是怜爱有加,从此沉溺于锦被绣帐之中,无心过问政事。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更是畅行无阻。工于算计的商贾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灭东周就是他执政后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竟在巩地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本来消灭周天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君竟图谋攻秦,正给了吕不韦建立功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入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而吕不韦灭东周,却迁东周君往阳人,不绝其祀,又为自己树起了崇奉礼义、“兴灭”“继绝”的善举,从而赢得士人的好感,也减少了一些姜、姬姓诸侯国的仇恨和反对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和顺利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
吕不韦掌权的头一年,秦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显得生气勃勃,秦国的国界己逼近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后魏国请回自窃符救赵后留居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着自己的声望,组成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五国联军抗秦,把秦军打得大败,给了春风得意的吕不韦当头一棒。这是吕不韦当政后军事上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失败,从此他用兵更加谨慎。从失败中,吕不韦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的军事征服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吕不韦经过多日谋划,精心安排,到处散布谣言,利用挑拨离间计使魏安麓王解除信陵君的军权,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四、辅佐新君
公元前247年五月,正当杏褪残花、园荷点翠之时,秦宫中传出惊人消息:庄襄王去世。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庄襄王,为了爬上国王宝座,不惜卖身投靠,把自己当作商品交给吕不韦去投机。他不惜弃生母夏太后于冷宫而去取悦华阳夫人。可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刚坐上秦王宝座三年就命归黄泉,死时才三十五岁。
对于庄襄王的死,众议纷纷,有人说得病,有人说为吕不韦所害。无论死因如何,事实上他一死,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就又发生了变化。
1.“仲父”专权
公元前247年农历五月的一天,秦国首都一片肃穆气氛,渭水南的章台宫,挫铺的悲凉清音阵阵传来,而后宫中则九重笙管之乐与之相呼应,这里在举行紧接葬礼后的秦王政的登极典礼。
秦王政登极时才十三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威严的典礼过程中,丞相吕不韦始终伴其左右,指示他该如何动作。赢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丞相、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封号——仲父。十三岁的孩子当然想不出如此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出的主意。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了。从秦王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37年,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秦王政即位之初,当务之急仍然是取得对东方各国的胜利。兼并战争的主要对象仍是韩、魏等国,而与楚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国又一次联合,推楚王为纵长,联合攻秦,可这一次遭到秦军反击,而且吕不韦对各诸侯国采用打击和分化两手策略,使五国联军立即崩溃。同时也勾起了秦对楚的仇恨,楚考烈王不免将一腔怨恨转到春申君黄歇身上。春申君为了讨好楚王,就多方搜求美人供楚王淫乐。可是楚王姐姨众多,却多年无子,春申君送入宫中无数美女,就是没有后宫产子的喜讯传出,急得春申君一筹莫展。
可是有一天,宾客李园求见,事后又将妹妹献给春申君,不久李园妹怀有身孕,一天趁兴向春申君提出保证能长久宠于国君的计谋,要春申君将怀孕的自己送给楚王。一年后,李园妹果然为楚王生下一男,突然得子的楚王立即封她为后,立了太子。从此李园在楚王面前的宠幸立刻超过了春申君。李园既因利用春申君而在楚国得势,惟一的心病就是知其底细的春申君,所以他时刻准备暗杀春申君以灭口。楚考烈士死后,李园成功地除掉了春申君,直接控制了楚国政权。李园的阴谋与吕不韦的投机不谋而合,而李园本来就是来自吕不韦投机成功的赵国邯郸,至于李园是否为吕不韦有意派到楚国的奸细,也成为吕不韦一生中的难解之谜。
2、广纳贤才
吕不韦当政时,秦国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在国外夺得不断的胜利,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虽晚,但绝无一般暴发之政客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甚为器重。老将中突出的是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十余年中,不居功,不傲上,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己年迈但成风不减当年。对旧巨不存戒心,对元老毫无成见,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吕不韦用人不拘一格,最有名的是小甘罗,他十二岁就能负担出使之重任。小甘罗首先帮助吕不韦劝服张唐接受出使燕国的命令,后又单独出使赵国,让赵国心甘情愿割五城给了秦国。
吕不韦在人秦之前,各国诸侯都大力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而吕不韦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士的重要作用,从而大规模招揽宾客,打开国门大批养士的政治家。
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有众多名厨,在首都和城墙上挂起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因为吕不韦本人并非秦人,却官至秦相,对希求功名的人士,极具诱惑力。其次,吕不韦权势大,养士之举不会遭人反对和嫉恨。另外,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统一六国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吕不韦告示一发出,有识之士纷纷奔向丞相府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 食客就达三千人。其中有著名的司马空和李斯。
3、一字千金
大凡当王的人,大多有两个想法:或长命百岁,永远做王,或留名青史,让后世人永远记住他。而吕不韦是无冕之王,只好退而求其次。很快他就找到了留名的好方法。他门下有三千宾客,不产生实际效益的投入,是商人绝对不愿干的事。于是他把门客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编著一本《吕氏春秋》,为他留芳百世?书既要保持各派学者的观点和风格,又要编在一起,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的确是个难题,但经过一番研究,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这部书形式上统一,内容则多样,真如 杂树生花,群驾乱飞,开创了杂家体例。
为了提高作品质量,防止抄袭现成之作,吕不韦又想出一招。公元前239年的一天清早,咸阳城较往日热闹得多,人们纷纷赶往市区,并且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原来咸阳市门上挂着《吕氏春秋》的书稿,旁边有一大堆钱,告示宣布:如有人能对《吕氏春秋》改动一字者,将千金拿走。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站在市门前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终无一人;千金取走。其实,并非书中不可改动一字,而是人们不敢改动,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告示只不过是吕不韦吹嘘的手段罢了。
4、饮鸠自杀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己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本相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太后原本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盗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为了摆脱淫妇的纠缠,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情人寥霭找来顶替自己,把寥霭以假宦官的身份安排在甘泉宫,日夜陪太后纵情欢乐。
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寥霭,爵位、食邑的待遇及地位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寥霭陪伴在太后身边,势力一天天膨胀,在秦国大有超过吕不韦之势。出身于市井无赖的寥霭,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取悦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能。他靠太后庇护暴发,建立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掉的。与太后纵欲之后,就在宫外为非作歹,惹得满朝上下愤满不堪。随着羽翼丰满,他也想谋权夺位,而且与太后生有一个儿子,密养在深宫中。但他也预感到自身的危机,一方面与吕氏集团对立已趋于白热化,更重要的是,秦王政己二十一岁,可以亲政了。若不能在秦王亲政前控制局势,不仅要败在吕不韦手下,而且有被秦王铲除的危险。
寥霭、太后、吕不韦、秦王政此刻都在紧张筹划个人的事,顾不得前线的胜负,一场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公开进行。
公元前238年,当秦王政在雍城举行加冠典礼时,寥霭知道自己与太后的秽行及叛乱的图谋己被发现,于是趁咸阳空虚发动叛乱,利用太后的玉玺调兵。可是秦王政早有准备,寥霭的叛军还没出咸阳,就遇到由雍城开来的秦军。一群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寥霭被车裂于东门之外,并被灭了九族。太后则被减了俸禄,收回玺印,软禁在最远的雍宫域阳宫中。
公元前237年,在寥霭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秦国一直未察觉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是来执行 疲秦计划的。郑国人秦修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于是秦王发出逐客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农历十月,秦王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齐人茅焦劝说秦王到雍宫将太后迎接回咸阳,而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害怕被杀,于是饮鸠自杀了。